人物简介
王大珩(1915—2011),应用光学专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名誉所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元勋,国家863计划主要倡导者之一。中国近代光学工程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
入党志愿书
(节选)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的,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永远高举和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保证党的事业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胜利前进。
…………
我自解放前夕参加革命以来,一直受到党的关怀教育和培养,使我得以为社会主义发挥我一技之长,并在政治思想和路线觉悟上有所提高。……我以能够参加中国共产党,做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作为我光荣的终身愿望。
如果我获得批准入党,我坚决服从党的纪律,坚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自己,努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水平,改造世界观;同时要刻苦从事科学事业,做到又红又专;为了革命的需要,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原则,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为实现党的纲领,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不懈,积极工作,奋斗终身。
延伸阅读
1951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邀聘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正式成立,一切都在初创阶段。不仅仅是科学仪器匮乏,就连制造光学精密科学仪器的材料光学玻璃也是空白,而国家能提供给他们的只有700万公斤小米,这是创建仪器馆的全部经费。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全馆从零做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光学玻璃的研制工作中。1953年底,他们就熔制成功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帷幕就此拉开。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相继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俗称“八大件、一个汤”,一举填补了新中国在光学领域的空白。在他的主持领导下,长春光机所发展成为我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研制的重要科研开发基地,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决定自行研制“两弹一星”。在这项彪炳史册的大型工程中,王大珩带领近1000人的队伍,参与了所有光学研究任务,研制了所有光学观测设备。他们研制的用来测量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以及用来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983年,王大珩离开他工作了30年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从此,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他一手开创的光学事业,而是投向整个中国科技的发展。就在这一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试图通过建立全球战略防御体系,促进国防科技的发展,进而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不久,针对“星球大战”计划,欧洲推出“尤里卡计划”。而此时,我国改革开放才开始几年,在高科技发展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很大,如果不能迎头赶上,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身为一名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中国科学家,王大珩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就在他焦急思索的时候,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院士来到他家也谈起此事。经过两人共同商议,王大珩当天晚上就开始动手写《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写完后,王大珩和陈芳允又找到了担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的王淦昌和担任航天部空间技术院科技委副主任的杨嘉墀两位先生,请他们一起斟酌。他们在建议书中写道: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这封建议书于1986年3月3日递交到了邓小平手中,没想到建议书于3月5日就得到邓小平“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按照邓小平的批示,这个建议由有关部门组织了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成为《“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并获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这就是把中国推到世界高科技竞争起跑线上的著名863计划。863计划实施至今,不仅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也使我国在诸多高科技领域站到了世界前沿。
王大珩心怀祖国科技事业,直到晚年躺在病床上依然如故。临终前,王大珩一直有三个心愿:第一个是编写“中国光学的学科发展史”;第二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光学知识,建立中国光学科技馆;第三个是进行光学名词的审定,出版一个光学名词的官方版本。为此,他在病床上还亲自起草光学名词审定的报告,给国家领导人写信提出相关建议。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这是王大珩 70 岁时给自己写的一首词,也是他对深爱着的祖国和光学事业的真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