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景坤(1933—2021),广东新会人。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无机化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为国立志,醉心陶瓷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郭景坤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的路上越走越宽,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华与汗水,差不多每十年就有新的科研成果。1960年,国家需要研制一种长距离通信装备——速调管,他在其中负责两种高铝陶瓷与无氧铜环的封接研究。由于大学所学专业与这一研究领域有较大出入,为此,郭景坤一头扎进书海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在经过多次失败和改良后,他终于完成了大型陶瓷与金属封接件的研制任务。后来,“高铝氧质陶瓷的制造与封接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郭景坤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上历时多年取得的突破,也是其响应国家号召,解决国家之所需,躬身实践,刻苦钻研的结果。1972年,周恩来总理做出“科学院的工作应往高里提”的指示,郭景坤深受鼓舞,并立即向所里提出要做“改善陶瓷脆性”这一研究课题。随后,郭景坤及团队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纤维(或丝)与各种陶瓷的理化相容性问题,并最终研制出一种新的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极为优异的综合性能,很适宜用作隔热材料。这是陶瓷基复合材料首次得到实际应用的范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开辟了利用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烧蚀材料的新途径。该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并于198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郭景坤经常对年轻学子这样说:“虽然当初的科研条件比不上现在,但是我们做科研的作风是很踏实的,也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做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时候,知道研发成功并应用于国家尖端领域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我的心得体会是,科研工作需要从基础研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马虎。”古稀之年时,郭景坤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用我微弱的光为国家再做点什么》,文末写道:“只要我的微弱的光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能为家乡和祖先前的长明灯中添上一点油,吾愿足矣!”
喉癌手术前的最后一场学术报告
在碳/石英复合材料相关的一项重要研制任务中,当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周国红发现,恢复该产品生产的难度竟然如此之大。团队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在惊讶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碳/石英复合材料并成功应用是何等的智慧的同时,向郭景坤进行了汇报并请教首批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已经80多岁高龄的郭景坤没有任何犹豫,到基地生产现场亲自指导,令团队成员深受感动、备受鼓舞。如今团队不仅成功完成了重要产品的生产任务,还将该材料应用于更多型号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团队主要负责人带着新研制成功的碳/石英复合材料,兴奋地到郭景坤家里汇报时,郭景坤抚摸着复合材料部件,露出会心的笑容。
郭景坤晚年患了喉癌。在做喉部切除手术前,他最后一次用自己的嗓音在“青年学术沙龙”上作了学术报告,让年轻科研人员非常感动并深受鼓舞。在如此的身体条件下,加上工作繁忙,他却时常惦记着学生的科研进展情况,坚持对学生亲自指导。他借助声音发声器,与学生讨论课题,一讨论往往就是一小时。
2005年11月,也是郭景坤生病后的第二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在上海如期举行,大家欣喜地看到郭景坤作为大会主席稳稳地坐在台上。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和2012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是两届到外地召开的古陶瓷国际会议,郭景坤非常赞成组委会“走出去,扩大影响力”的办会理念,并亲赴北京故宫和景德镇参加了会议,还在2012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开幕式上借助电子喉向大会致辞。
郭景坤的学生回忆道,郭景坤不仅是学术导师,生活上也给予了他们无尽的关心照顾和指导。学生经常去他家“蹭吃蹭喝”,郭景坤和他的妻子每次都精心准备好各种饮料、点心、水果等。学生说:“老师和师母拿我们当自家孩子,我们心里感到无限温暖,除了美食,我们还学到了很多处世哲学。”
“光不在强,有热则明”
熟悉郭景坤的人提起他,都对他乐观坚韧的精神赞叹不已。郭景坤积极乐观、多才多艺,书法、绘画、小提琴、大提琴等艺术爱好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很多快乐,陪同他走过艰难岁月,激发了他在科研创作上的灵感,也感动和鼓舞着后来人。尤其是郭景坤晚年患了喉癌后,他一直不屈不挠地与病魔斗争,勇敢地生活、工作、前行。每当提起郭景坤的往事,大家都会忆起郭景坤与同事、学生相处谈笑的每个瞬间。郭景坤的爽朗与豁达、关爱与鼓励,成为很多人的珍贵回忆。
郭景坤幼年时,一家四口住在12平方米的阁楼中,生活仅维持温饱。成年后,是求知和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郭景坤生前对年轻学生关怀备至,除了学业上悉心指导,生活上也总是给予关心照料。
2004年,郭景坤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随即将奖金10万港元捐给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称上海硅酸盐所)。时值郭景坤病重期间,正承担着医疗费用的高额支出,但他仍然心系上海硅酸盐所的发展,义无反顾地捐出这笔在当时堪称“巨款”的奖金。
2022年,郭景坤的家属遵从其遗愿,提议并联络郭景坤生前指导过的两家企业,合计出资35万元,共同设立了“郭景坤奖学金”,以此发扬光大老科学家精神,激励研究生传承历史、奋发向上、创新进取。“郭景坤奖学金”每年评奖1次,每次10个名额。2024年6月,刘家和等10位研究生成为首批该奖学金获得者。郭景坤已逝,但风骨长存。郭景坤对科学的热爱,对后人的鼓励,也用这种形式延续着。
在上海硅酸盐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展厅里,悬挂着郭景坤一幅名为《灯塔》的油画作品。这幅油画作品创作于他最困难的时候,他自喻灯塔,即使面对“白浪滔天、黑云密布”的困难,也无所畏惧,“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光不在强,有热则明”。
灯塔象征希望,是郭景坤乐观精神的体现。郭景坤就如灯塔,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