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
科研和国家的需求
应该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两个多小时未间断的报告中
年已耄耋的林国强
神采飞扬 感情丰沛
说得最多的是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七期“报国讲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国强作《初心绽放 爱我中华》专题报告。
林国强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手性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秉持“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集毕生心血于手性科学的认知和应用。
“一代代老先生给我们的引领,非常重要。”
报告中,林国强着重讲述了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对中国梦的理解和实践。
他介绍道,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制定了“任务带学科,学科促发展”的方针,为国家义无反顾转变研究方向,投身国防军工任务,为“两弹一星”贡献出了萃取剂、氟油、高能燃料、卫星涂料等不可或缺的重要成果。
林国强对上海有机所各位老先生们的印象特别深刻。购买微量分析天平,建立微量元素分析的第一任所长庄长恭先生,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任所长汪猷先生坚守“我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才是一名科学家”的思想,高尚境界令后辈敬仰;黄鸣龙、黄维垣、黄耀曾三位先生之间的和睦相处,为后辈树立了榜样;林国强的老师周维善先生和他的同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敢啃硬骨头,潜心钻研十余年,顶着压力出色地完成了对国家对人民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青蒿素结构鉴定和全合成”,在艰难过程中许下“青蒿素做不出来,我不退休”的誓言……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林国强感慨地说,正因为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言传身教和对年轻人的悉心培养,才让一代代学子耳濡目染,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在各自领域闯出成绩,在自己岗位坚守职责的青年才俊。
这些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激励着年轻一辈科学家学习他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鲜明特征的科学家精神。
“要把基础研究做得更好”
“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林国强认为,科研和国家的需求应该有机融合在一起。
他以有机所历史上重要的科研成就举例,从牛胰岛素、青蒿素和天花粉蛋白等的研究,延伸到自己在天然产物合成、昆虫信息素、不对称反应、生物催化、药物研发和创新中药等领域所开展的研究。
要带领大家作出优秀的原始创新成果,也要关注成果的实用和转化,造福社会。这是几十年来,林国强一直致力探索和奋斗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抗肿瘤新药吉西他滨、抗组胺药西替利嗪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等专利的转化,惠及患者,总销售额至今累计超100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林国强以国家需求为奋斗目标,坚持基础科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研发药物造福于民。林国强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陈嘉庚科学奖等奖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功臣及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
林国强对中医药创新的前瞻性视野,促使他在古稀之年应上海中医药大学邀请,创建创新中药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将化学与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中医药的产业发展付诸实践,促进创新中药的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完成了多种中药材的开发和新药成药性研究。
从基础研究到中药的成药过程,在具体的创新中药开发过程中,林国强深感中医药在现代化发展中守正创新的重要性,他强调了化学和生物对分子结构改造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