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顾知微(1918—2011),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双壳类古生物学的学术带头人,我国非海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入党志愿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前的中国近代史说明,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就陷入的百年深重的苦难,除了无产阶级,中国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无法拯救,只有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了的中国共产党,才最后将全民族解救出来,结束了这场苦难。然而人们对于右倾错误虽较易认识避免,却不易分辨似是而非的“左”倾错误。所以在解放后土改、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胜利以后,我们正应继续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而乘胜迈进的时候,不幸“左”的思潮加上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助长,影响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以后逐渐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林彪、“四人帮”更从而(中)利用破坏,使全国经济曾濒临极度危险,也使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威信受到了损害。
党中央终于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党和国家,并继续清除了“文化大革命”和其以前的错误,使人们获得了第二次解放。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她能够在惊涛骇浪里领导各族人民战胜危难,重新走向胜利。
从中国近代史和我经历中认识到党所领导的当前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任务,是我全党全民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需要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的今天和迈向共产主义的明天,实现四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仍然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她必然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寄,不能指望其他政党。现在全国已经拨乱反正,党在各方面建设事业和求实精神的推进都是空前的,全国各民族人民正万众一心跟着党前进。在这个伟大历史任务中,科技现代化建设是其中关键。我感到党和国家的当前知识分子政策,是对全国知识分子的伟大召唤。在这一伟大召唤前面,我也应积极响应,尽我余生余热的微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为大力开展四化建设而奋斗。
我虽然接触进步思想较早,积极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等民主爱国活动,但在直接受到党的教育以前,受资产阶级教育的深重影响,思想上长期未能摆脱个人民主主义的桎梏。1948—1949 年参加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秘密革命工作之后,有人给我看了中国共产党党章,示意我可申请入党,我思想中仍然“看看再说”,未提入党要求;而解放后我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被人推荐介绍加入九三学社时,却无丝毫犹豫。1956 年党再次示意我,我也随之提交了入党申请,但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觉悟不足,不能战胜个人主义,也不能区别主流与支流,不愿与别人同时入党而自动撤消了入党的申请。在粉碎“四人帮”并继续清除“左”的错误时,我受到教育鼓舞,曾书面表达了入党愿望,但曾过分看重了古生物研究所的过去,前看不足,曾又犹豫徘徊过。
我思想包袱沉重,自我学习教育和改造不足,觉悟和进步很慢。但回顾我的过去,追随革命的行动至死无悔。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最后加入无产阶级先锋队伍应是最后归宿。现在全民追随党进行新长征,许多处境曾远比我困难的知识分子,都已参加了无产阶级先锋队,我还有什么个人留恋而不能积极响应党对知识分子的伟大召唤?我严以律己不足,缺点不少,但我将活到老,改造到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化我的余生为一砖一瓦,与同志们一起,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恢复革命传统而奋斗。
延伸阅读
1981 年顾知微(左)和研究生沙金庚一起看标本
顾知微一生开展了中国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研究,建立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四个双壳类序列组合和多种新类群,指出亚洲古陆的中国地域是欧亚蚌类的起源地之一,构建了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划分对比和海相对比的格架,探查煤、油等能源形成规律,论证岩浆活动暨印支、燕山两构造旋回及其与矿产形成的关系等,拓展了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综合研究并奠定了两纪地层系统和研究基础,运用地层划分对比原则,在中生代地层分布区寻找富铁矿及探查煤、油等取得了杰出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放前,顾知微主要进行石油和工程地质调查和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1944年冬至1945年春,顾知微在参与调查四川大渡河下游的水力发电工程地质期间,采到了一批双壳类化石。经他详细研究,并与国际对比,确定这些化石的时代应属早三叠世晚期,从而突破了我国碎屑岩相、混合相和碳酸盐岩相下三叠统划分对比中的难题。
顾知微确定的这个双壳类化石群,长期以来,在我国作为早三叠世晚期的一个双壳类组合和判别下三叠统上部的依据,得到广泛应用,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下三叠统上界划分奠定了基础,因此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1948年度许德佑纪念奖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顾知微认为,学术研究要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原本他的兴趣集中在古生物和地层研究,并在海相三叠纪地层和双壳类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但当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业待兴、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发展的形势,他积极响应国家需要,参加了河南、河北、内蒙古的煤田地质勘查。
从1950年到1955年,他负责完成了7份勘查报告,初步查明这些矿区全部或部分远景储量,提出开发设计,为这些矿区日后的详查、建井、开采打下了基础,直接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中,无论是主持或参与中国非海相侏罗系和白垩系研究、大庆油田发现和开发的地层古生物工作、湘赣粤地区中生代含煤地层研究、宁芜式富铁矿会战、黑龙江东部地区龙爪沟群研究等工作,顾知微都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他的这些思想也给了他的学生和同事们以积极的影响和正确的引导,尤其受到产业部门的好评。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淡水双壳类研究领域,是顾知微数十年孜孜不倦地辛勤劳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不仅在古生物学科有开拓意义,更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产生直接效益和长远影响。
中国非海相侏罗系和白垩系大多是红色岩层,不少地区还夹有火山岩及火山沉积物,分布广泛,富含有用矿产资源。顾知微在转向中生代非海相地层古生物研究后,很快全心投入。他接受了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研究总结报告编写的任务,经过对大量资料的详细分析,完成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总结,提出了中国侏罗系和白垩系对比的新框架,指出大部分原视为白垩纪的非海相地层,可能都应归入侏罗纪;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方向。此报告于1962年出版,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指导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研究和相关地质工作的重要文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1957年,顾知微收到产业部门送来鉴定的双壳类化石,经仔细察看,确定其时代是白垩纪,他根据岩石特征和产出时代,非常敏感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并认为很可能与石油资源有关系。他很快就组织研究小组,奔赴东北,在松辽地区实地考察和采集化石。他的研究报告指出“松辽平原白垩系的大部分沉积是肯定的内陆湖相沉积,并夹有极少的海相或滨海相沉积夹层,看来是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沉积,其中嫩江层似为生油希望较大的层”。这些研究工作不仅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我国其他油田的开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还根据我国地层古生物研究和地矿、石油等部门工作的急需,进行了新开创的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非海相双壳类的系统研究。代表作之一《中国的瓣鳃类化石》首次建立了我国非海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四个大的和一些小的双壳类组合序列,对丽蚌类和类三角蚌类的分类提出了新的见解,并提出处于亚洲古陆(不包括印度)的我国地域,是欧亚古陆蚌类的古老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这部近90万字、150幅图版的专著于1973年完稿,1976年出版,出版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工作者的重视,在科研、生产和教学工作中被广为引用。
顾知微的《松辽平原白垩纪双壳类图版及说明》和《简论松辽平原白垩系的年代划分与生油关系》等成果,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中做出卓越贡献,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的瓣鳃类化石》专著作为中国各门类化石系列成果之一,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顾知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治学过程和生活中更处处体现出强烈爱国爱党的情感。淮海战役期间,我党正在为渡江作战做充分的准备,十分需要南京的地形图。顾知微与地下党共同商议决定复制南京地形图,以解江北解放军进攻南京之急。他借研究南京东郊和北部幕府山地区的海相三叠系的理由,成功借出了这些地区的地形图。从配置晒蓝图的药水,到油透原地形图地图和在阳光下露晒复制等工作,均由他独立完成,无人知晓。这些晒蓝图,覆盖了解放军从江北进攻南京所必经的地区,为渡江战役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