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蒋新松(1931—1997),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
入党志愿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接受党的章程,执行党的决议,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奋斗终身。
我对党的认识可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当我经历了旧社会徒工生活,继之而来的失业、失学的痛苦后,我曾怀着强烈的心情,渴望解放,深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给青年带来前途与希望。当然当时世界观基本上是属于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
通过伟大的思想改造运动,我初步清理了头脑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什么才是青年最远大的理想?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政治、文化上的巨大进步,最后必然发展为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现各尽所能的共产主义。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与最豪迈的事业。作为一个革命青年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一九)五三年在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曾首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在近 20 多年的逆境中,遭受了种种遭遇。我始终没有因为强加于我头上的种种不适(实)之称,而动摇对党对人民事业的信念。当然虽然我被剥夺了参加党组织的任何可能性,但坚信“盖棺定论”,下定决心以最大的努力及毅力做有益于人民的工作,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无论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或十年浩劫的全面武斗期间,只要有机会工作,我都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工作,力图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要求自己,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人,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与当时情况同流。
四人帮的覆灭,使我政治上获得了第二次解放,我由衷地拥护党现阶段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有计划按比例、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四化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充分意识到我国知识分子当前所面临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并决心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奋斗不息。
在新长征道路上,在政治与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动中,我也存过新的苦闷与胆怯:对党及人民给予我的过分的赞美及荣誉而苦恼,对自己有没有能力来承担起党交给我的领导职责而胆怯。五中全会的公报鼓舞了我,使我坚定了信心。认识到了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党组织的力量,将永远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一切使我产生了申请加入组织的强烈愿望及信念。我提请组织审查我的过去、现在,考验我的将来。
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很多先天的缺点,有时骄傲自大,有时又陷入自卑、急躁、动摇等党性不强的表现,今后我一定要以新党章中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而奋斗。
延伸阅读
1931年9月30日,蒋新松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在他66年的生命里,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面对机遇,无论作为一线科研人员还是作为科研管理者或战略制定者,他都秉持着对祖国和科学无比挚爱的深厚情感,矢志不移、呕心沥血、顽强拼搏,时时处处以党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坚持原则,率领广大科技人员,为党和国家的科学事业兢兢业业地奋斗。
凡与蒋新松打过交道、有所接触、对他有不同意见甚至曾受他批评的人,都由衷地认可和佩服他的勤奋和坚持。1965 年至 1976 年,蒋新松在“文革”逆境中主导完成了鞍钢 1200 可逆冷轧机数字式准确停车装置、复合张力系统和自适应厚度调节装置三项大型工程项目。曾和他一起在鞍钢工作过的科研人员说,蒋新松的勤奋是超乎寻常的。早晨不到五点就起床,看书、设计或修改图纸,白天安装、试验、讨论,晚上坐在床上,嘴上叼着铅笔,看书、啃资料,不过十点不休息。这样坚持了整整十年,啃下了鞍钢冷轧机技术改造这块硬骨头。
蒋新松少时就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感悟,学生时立下为国家做大事的抱负,经历人生挫折和历练后机会来临时,放弃个人享受,主动将振兴民族大业的责任扛在肩上。作为 863 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卓有成效地指挥了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攻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 CIMS 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得美国 SME“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
他的一生把个人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中国机器人的发展起步较晚。1980 年,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的蒋新松提出了“结合中国国情,把研究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作为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突破口”的设想,并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应用”作为重点课题,选择“海人一号”作为发展水下机器人的具体目标。仅用两年多时间就研制出样机,并在1985年、1986年先后获得首航和深潜成功,技术上达到了同期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之后,蒋新松又开始思考新课题,如何使机器人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与美方合作研制的“瑞康四号”中型机器人从1988年起,一直在中国南海石油钻井平台被外国公司租用,开创了中国近海石油勘探钻井中首次使用国产机器人的成功纪录。现如今,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孵化的、以他名字命名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长为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产品线,创造了百余项行业第一。
蒋新松于1980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全然是自觉自愿的,并没有经组织或个人引导、劝说。他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共产党内,共产党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优秀知识分子,这对国家的建设、改革、发展,以及最终实现她的目标起着重大作用;另外,知识分子也应主动加入到党的队伍,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这是一种向往,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在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的15年中,“三感”——压力感、危机感、责任感,是蒋新松最常说的几个词。当研究所取得成绩和进展时,很少看他喜形于色,也不许别人沾沾自喜,他告诫全体员工:“天外有天,骄兵必败”,“机不可失,时不待我”。他将“三感”传递给全体员工,勉励大家要永不止步,永远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他自己更是用“三感”不断鞭策自己,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997年3月29日,在长期劳累下,他突发心梗,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在病房中,他仍在与研究所领导谈下一步863计划的几项工作。然而,第二天下午,他病情恶化,再也没有醒来。他曾留下豪迈的人生誓言:“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
翌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国家科委党组、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共中国工程院党组联合做出了《关于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匆匆走过了66载春秋之后,蒋新松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在机器人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研究领域所做的不懈探索,更为我们留下了献身科学事业、勇于创新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