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筑英:愿意别人踩着我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 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故事
来源:直属机关党委
2025年10月17日 09:10

蒋筑英(1938—1982),浙江杭州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应用光学分组负责人。应用光学家,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我就是一块铺路石”

蒋筑英时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作为他的“备忘录”,记录着一件件别人求助于他的事情。每件他都有求必应,从不耽搁。在利益面前总是最后想到自己,他帮助同事一遍遍修改论文,发表时却不让提他的名字;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出席学术会议时,他把机会让给与他合作的同志;研究所评职称、分房子,他多次让给别人。他是所里出了名的有困难向前冲、有好处向后退的利他者。

因为常泡图书馆,他对馆内的文献情况很清楚。为方便大家查阅,蒋筑英主动到图书馆帮助编书目,又到情报室帮助编辑《光学设计与检验》资料索引。他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大量文献卡片送给情报室,供大家查阅资料时使用。他自己收集和撰写的宝贵资料,只要别人来找,他也都慷慨地贡献出来,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曾经有人劝蒋筑英说:“以你的学识和才华,何不趁年轻时多写几篇论文?把许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别人服务上,太可惜了!”而蒋筑英却回答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愿意别人踩着我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宽敞的住房让给更困难的同志

1981年,所里分配给蒋筑英一套三居室的住房。他多次找领导说明,自己人口少,孩子又小,有两间就够了,要求把这套宽敞的住房让给更困难的同志。

改革开放后,蒋筑英曾两次出国。第一次是1979年在联邦德国进修,他用省吃俭用积攒的外汇给所里买了1台英文打字机、1部录音机、19台电子计算器和一些光学器材。1981年第二次出国时,蒋筑英自带了一大包四川榨菜,决心从自己口袋里“抠出”更多的外汇,给所里增添更多的光学器材。

在人们的印象中,蒋筑英是一个从来闲不下来的人。无论是搞科研、主持学术会议,还是协助工厂破解难题、帮助研究所解决大大小小的事情,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982年6月,组织上派蒋筑英到成都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出差前一天他还收拾了新建的实验室,修好了院子里被损坏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修理下水道。在成都工作期间,蒋筑英因劳累过度,加之多年来积劳成疾,因病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4岁。

蒋筑英去世的噩耗传到北京,导师王大珩悲痛万分,老泪纵横,连声叹道:“从何谈起,从何谈起啊!中国科学院刚决定把光机所的领导重担交给他时,他却离去了……”

“孩子,心宽不怕房屋窄”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蒋筑英以身作则,注重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优良作风。当时,蒋筑英和妻子路长琴的工资加起来只有100元出头,还要资助双方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工作10年,蒋筑英没戴过手表,连当时最流行的的确良衬衫也没穿过。他有钱就买书,省下的钱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在蒋筑英的教育下,两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品德和爱劳动的习惯。他们每天很早到校,帮助其他同学扫地、打水,放学后还帮助邻居抬煤气罐、打扫楼道卫生,受到邻居的夸奖。

那时,蒋筑英家住房很小,一家四口挤在11平方米的房子里。隔壁就是公用厨房,10个火炉子里有5个靠着他家墙。每到炉子生火时,满屋的烟直往家里灌。一天,女儿路平放学回来又赶上满屋是烟,她噘着小嘴跑到外面生闷气。蒋筑英跟女儿谈心,女儿没好气地说:“爸,我同学家一点烟都没有,亏你还是个干部,房子住得这么小!”蒋筑英不但没恼,反而笑了:“孩子,心宽不怕房屋窄,少年有志不比家啊。”接着,他用岳飞不惧贫寒、精忠报国的故事劝诫女儿:“你还小,千万不要跟人家比吃穿,更不要比谁的爸爸官大官小、住房的大小,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自己学习出类拔萃,有真才实学,才算真本事。”听了爸爸讲的道理,女儿心里再没委屈,她跟爸爸表示要做一个有志气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