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宗基(1922—1991),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祖籍福建安溪。1954年获荷兰德鲁浦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土力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土力学家、岩石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岩土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
无论走多远,也要回来建设祖国
少年时期,陈宗基便在浓厚的爱国氛围中成长。虽然身在海外,但他始终铭记自己是中华儿女,对中国充满了深切的怀念之情。早在学生时代,为挽救民族危亡,支援抗日战争,陈宗基就自发捧着小铁盒在华侨中募捐,这份赤诚之心在后来的人生中更加绽放光芒。1940年至1942年间,陈宗基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工学院水利系学习。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度尼西亚后,陈宗基只能辍学在家,出于对黄河泛滥成灾的忧虑,他决定继续求学。1946年,他前往荷兰德鲁浦科技大学攻读水利工程系。他始终铭记故乡黄河泛滥的灾难,发誓要为治理祖国的江河贡献力量。在荷兰留学期间,陈宗基参加了一个华人学生组织,后来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之一。他与其他华侨留学生一道,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当地华侨的爱国热忱,积极动员华侨学生回国参加建设。经过刻苦学习,陈宗基只用了3年时间就读完了5年的课程。
1955年,陈宗基响应祖国号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当时,陈宗基已是所在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专家,精通五国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印度尼西亚、荷兰的多家科研机构都以高薪争相邀请。看到祖国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他便毅然谢绝高薪邀请,宁可被印度尼西亚索取数万美元罚款,并抄收全部家产,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的怀抱。陈宗基对每一家争聘单位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选择好了,我回到我的祖国——中国,我要去治理那条老是泛滥的黄河。”他深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祖国建设好,实现华侨的爱国理想。
多次请求减薪,与国共渡难关
回国后的陈宗基毅然选择扎根科研第一线,不畏艰难。陈宗基先在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当时研究所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陈宗基刚到哈尔滨就遇上了零下45℃的严寒天气,这对于从小习惯了东南亚热带气候的他来说,无异于严峻考验。没多久,陈宗基便感染了肺炎。他身在病房中,心在研究所,不等病情彻底好转,就迫不及待地出院工作。1958年,国家决定开发长江水利资源,兴建三峡工程。随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成立三峡岩基专题组,挂靠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陈宗基被任命为科技组长。他又举家从冬天滴水成冰的哈尔滨搬到了夏天酷热难当的武汉。“长办”的领导得悉陈宗基即将到来,十分高兴,特意为他安排了宾馆,配备了专车,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自己从海外归来,应该尽量和群众打成一片,不需要特殊的生活待遇。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长办”只好在附近为他提供了两间简易住房。安家后,陈宗基便立即率领大家夜以继日地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很快便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实验研究成果。
20世纪60年代初,他携家人回印度尼西亚探亲。有亲人劝他留在印度尼西亚或转道欧美,免得回国忍饥挨饿。陈宗基果断拒绝,他说:“如果我是为个人活着,我当年就不会回国,我是为我的祖国而活着、而奋斗的,我要与祖国共患难。”探亲假一结束,他立即回国,与全国人民一道节衣缩食,多次请求减薪,与祖国共渡难关。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建设初期,缺少活动经费,陈宗基主动将工作奖金全部退回。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那个年代尤为珍贵,折射出一位科学家的高尚品格。
(部分故事改编自李慧君:《陈宗基:志在振兴中华》,《小康》202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