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爱护“天眼”,也爱众人 | 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故事
来源:直属机关党委
2025年09月22日 10:09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荣获“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人民科学家”等称号。

舍弃高薪,不为所动

1993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提出要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而此时,我国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这让南仁东心里很不好受。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回国开启“天眼”建设之路。

南仁东在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廉洁自律的作风。尽管他在天文学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并且有许多国外科研机构向他抛出橄榄枝,提供高薪职位,但南仁东始终不为所动,坚持留在国内,为中国的天文事业贡献力量。

在FAST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南仁东严格控制项目经费的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他本人也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谋取私利,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即使在项目成功后,南仁东也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继续默默无闻地投入科研工作中。

亲力亲为,力臻完美

南仁东,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儿。

1994年开始,他在贵州大山里开展大射电望远镜选址工作,在现场实地踏勘时,在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时任贵州平塘县副县长的王佐培,负责联络望远镜选址,第一次见到这位天文学家,诧异于他太能吃苦。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王佐培说:“他的眼睛里充满兴奋,像发现了新大陆。”1998年夏天,南仁东下窝凼时,偏偏怕什么来什么,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因为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大窝凼附近所有的山头,南仁东都爬过。在工地现场,他经常饶有兴致地跟学生介绍,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哪里有水井,哪里种着什么树,凼底原来住着哪几户人家。仿佛他自己曾是这里的村民。

“天眼”是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和岩土工程等领域,对待科学,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南仁东说:“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

爱护“天眼”,也爱众人

在“天眼”馈源支撑塔施工期间,南仁东得知施工工人都来自云南的山区,家里都非常困难,便悄悄打电话给“天眼”工程现场工程师雷政,请他了解工人们的身高、腰围等情况。当南仁东第二次来到工地时,他随身带了一个大箱子。当晚他叫上雷政提着箱子一起去了工人的宿舍,打开箱子,都是为工人们量身买的T恤、休闲裤和鞋子。南仁东说:“这是我跟老伴去市场挑的,很便宜,大伙别嫌弃……”回来的路上,南仁东对雷政说:“他们都太不容易了。”

第一次去大窝凼,爬到垭口的时候,南仁东遇到了放学的孩子们。单薄的衣衫、可爱的笑容,触动了南仁东的心。回到北京,南仁东就给县上干部张智勇寄去一封信。“打开信封,里面装着500元,南老师嘱托我,把钱给卡罗小学最贫困的孩子。他连着寄了四五年,资助了七八个学生。”张智勇说。

在学生的眼中,南仁东就像是一个既严厉又和蔼的父亲。

2013年,南仁东和他的助理姜鹏经常从北京跑到柳州做实验,有时几个月一连跑五六趟,目的是解决一个10年都未解决的难题。后来,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我太高兴了,以致有些得意忘形了,当我第三次说‘我太高兴了’时,他猛浇了我一盆冷水:‘高兴什么?你什么时候看到我开心过?我评上研究员也才高兴了两分钟。’实际上,他是告诉我,作为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保持冷静。”姜鹏说。即使在“天眼”工程竣工时,大家纷纷向南仁东表示祝贺,他依然很平静地说,大望远镜十分复杂,调试要达到最好的成效还有很长一段路。

2017年4月底,南仁东的病情加重,进入人生倒计时阶段。正在医院做一个脚部小手术的甘恒谦,突然在病房见到了拎着慰问品来看望自己的南仁东夫妇,这让他既惊讶又感动。“我这个小病从来没有告诉南老师,他来医院前也没有打电话给我。他自己都病重成那样了,却还来看望我这个受小伤的学生。”甘恒谦内疚地说。医院的这次见面,竟成为师生两人的永别。

知识渊博、勇于发表观点的南仁东在国际上有许多“铁哥们”。每次见面,他们都是紧紧握手、拥抱。有一个老科学家,在去世之前,还专门坐着轮椅飞到中国来看望南仁东。

燃尽生命,只为“天眼”

南仁东在FAST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了进去。FAST项目的选址、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南仁东都亲力亲为。为了找到最适合建设FAST的地址,他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长达12年的选址工作,走访了数百个候选地点,最终选定了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南仁东不仅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还亲自参与了许多具体的建设工作。他常常在施工现场与工人们一起工作,甚至亲自爬上高塔进行检查。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南仁东的身体逐渐透支,但他从未因此退缩。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南仁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FAST项目得以顺利建成,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天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是院士,生前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但南仁东把一切看淡。一如病逝后,他的家属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转达的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天眼”就是他留下的比天还大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