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信:大力倡导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 | 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故事
来源:直属机关党委
2025年07月25日 08:07

戴立信(1924—2024),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句容。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金霉素的提取和合成、有机硼化学、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等研究。

科研管理的“润滑油”,一心为公的“螺丝钉”

戴立信自20世纪60年代起投身于科研组织工作。当年老三室的同事徐元耀称赞戴立信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各个部门和实验室间的“润滑油”。常年的组织协调工作让戴立信深知科研资源的宝贵和稀缺,因此在分配和使用这些资源时总是慎之又慎。1984年重返科研一线岗位后,戴立信以“在学术上,不是唯人,不是唯名,在学术上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就是求是”和裘法祖先生的“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作为座右铭。

戴立信从不谋取私利,始终遵循着集体利益为先的原则。当时,所里为了支持他的科研工作,为他的实验室配备了一台全新的高压液相色谱仪。但当戴立信得知还有其他课题组的研究急需这台设备后,便慷慨地将设备转让出去。后来,这台高压液相色谱仪在生命有机色谱实验室开放使用,很多课题组受益匪浅。

戴立信的工作经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我们成长的时代,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看作一颗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干。”正是秉持这份精神,无论是科研管理工作,还是科学研究,他都将其做到了“极致”。

不谋私利,多次捐款

戴立信在上党课时,总是以汪猷等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为例,劝诫身边人要秉持中共党员的初心和信念,号召大家学习先进人物不谋私利的精神。戴立信是这样号召大家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2003年,由戴立信大力推动,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化学会设立了“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该奖运作至2023年的20年里,戴立信捐款总金额达110万元,以激励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取得优秀研究成果的科技工作者。

2023年,戴立信为希望工程捐赠100万元,用于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所中学建设“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分别涉及无人机和虚拟现实领域,希望为国家培养早期科技人才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戴立信的女儿戴敬也在父亲的品行和善德的影响下,资助了十几名甘肃山区的贫困孩子,其中的两名已由小学生成长为自信优秀的大学生。

大力倡导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

戴立信积极参与社会以及与科学有关的各项活动,致力于推动对年轻研究者、大学生乃至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多种场合特别强调了科学道德和学风端正的问题。

2007年3月,戴立信联合上海其他2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0多位中青年科学家呼吁:严厉抵制科研不端行为。他在分析了国内外各类科研不端行为的案例后,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即便投诉人没有真实署名,只要投诉的问题有明确涉嫌科研不端行为的事实依据和理由支持,就应该受理并进行调查;二是对于认定有科研不端行为的事情,要坚决处理,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

2012年12月,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办的关于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专题报告会上,戴立信又围绕科学诚信和社会责任作了精彩报告。他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案例后指出,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术不端和科学不诚信行为依然存在,警示科技工作者不要触碰科研道德的底线,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科技工作者。戴立信指出,诚信是科研道德的根基,好的社会环境是规范科研道德的良药。他还与大家分享了《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两本很好的科研道德教材,呼吁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为创造纯洁美好的科研环境而努力。

戴立信总是讲要注重传承,而这种传承并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承,更多的是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优良传统的延续。他曾说过:“我常常怀念曾经如同烛炬般指引我科研道路的有机所老一代先生们。他们求实、求真的精神才真正担当得起德才双馨之誉。我认为,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戴立信用他的实际行动始终实践着这一人生追求,他也希望这种传统能够在年轻学者和学生中得到传承。对此,除了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言传身教,他还通过各种公开的渠道,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研究经历,弘扬老一代学者的道德风范,着眼于青年学人的道德传承。

(部分故事改编自朱晶、宫维明:《合成之美:戴立信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