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镛(1922—2019),四川金堂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之一。
解决国家难题,投身湿法冶金
东川铜矿是我国大型铜矿区。铜矿中的硫化铜矿经过浮选后,可以富集于铜精矿,但尾矿尚难回收,堆积成坝,损失了实在可惜。为解决这一国家紧迫的难题,学化工出身的陈家镛投身湿法冶金工作,带领同事开始对回收东川尾矿中的铜进行技术攻关,用氨浸取回收尾矿中的铜。安震涛曾回忆,陈家镛带领科研人员在中关村进行小型试验和中间试验,打通了氨浸流程,克服了蒸汽锅炉供气不足、噪声巨大、氨水呛人热浆喷溅等重重困难。
试验结果得到专家肯定后,冶金工业部随后决定在东川建立日处理量为10吨的氨浸扩试车间。
1961年起,杨守志、尤彩真、黄勤福、安震涛、蒋继强、范正、夏光祥等同志先后前往东川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加压氨浸技术回收铜。1962年10月,陈家镛在东川对全部流程设备进行仔细检查,而后给技术人员讲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公式并告诉大家“每个人有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意思是要大家相互之间认真学习,戒骄戒躁。因为湿法冶金在国内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任重道远,所以他对大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由于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粮食供应不足,现场的同志只能挖野菜、刨土豆充饥。陈家镛将东川矿务局向上级申请特批的白面、猪肉、香烟贡献出来,让大家的生活得到稍许改善。他带领大家顺利完成了日处理10吨矿石的中试,撰写了《东川汤丹尾矿连续浸取报告》《东川汤丹原矿氨浸取报告》。1964年底,项目通过云南省冶金局的鉴定,日后又建成了日处理量为100吨的矿石中试车间。
关心爱护学生,严谨自律示人
1978年,陈家镛恢复招收研究生,除了在学术上悉心引导,也十分注重科研道德的熏陶。他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给予学生无私的帮助,想方设法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希望学生们更好更快地成长,以报效祖国。1989年,他带领刚回国的毛在砂一起指导化学工程博士生,参加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滴流床重油加氢项目研究工作,师生由此一起合著论文许多年。后来他们虽然不在共同的项目里,但仍然共同关注液液萃取体系中液滴传质速率、气液固三相接触线,以及它们的水平集方法数值模拟等学科基础性问题。
陈家镛始终认为,作者必须对论文有实质贡献,熟知其内容,并对论文负责,所以他从不在论文上随便署名。他在科学和工程研究中洁身自律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既教授科研方法,又传习如何做人
陈家镛的学生毛慧华认为,在先生那里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探索创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主要包括孜孜以求的精神、开放包容的理念、严谨治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积极乐观的心态、平易近人的风格。陈家镛经常慷慨解囊帮助身边的同事和学生。2008年,有位老同事因为肾衰竭住院,他的家庭不堪重负。陈家镛得知后让身边工作人员送去8000元以解燃眉之急,还积极帮忙寻医问药。老同事家属感动万分。而他和妻子刘蓉平时就是一荤一素、清粥咸菜,生活极简,平时常穿的就是衬衣、夹克。工作人员帮他整理衣物时发现居然还有二十多年前买的的确良衬衣,他觉得还能穿不舍得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