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我姓钱,却不爱钱 | 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故事
来源:力学所
2025年07月22日 09:07

钱学森(1911—2009),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中共党员。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以国家为重、以民族大义为重,立志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将物欲和功利看得很淡。他一生中多次捐出自己的稿费、讲课费和奖金,去做公益事业。钱学森曾说:“我姓钱,却不爱钱。”

1955年,钱学森冲破千难万险,回到祖国。此时的新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钱学森回国后,中国科学院按照国家特别研究员标准给钱学森发放工资。1957年,钱学森当选为学部委员,不仅每月额外增加津贴,每年底还发放奖金。当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钱学森认为自己的收入比普通人高出许多,深感不安。1963年,力学所进行级别工资调整,钱学森借机向领导提出取消津贴,同时也可根据组织的相关规定降低工资。力学所领导收到申请后,不仅向各党支部公开信件内容,而且向中国科学院领导致函:“目前我们正在提高工资阶段,而钱学森却主动要求减薪,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在苏联高校做演讲,收到的讲课费全部捐献给了力学所。1957年初,钱学森所著的《工程控制论》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奖金1万元。拿到奖金后,他响应政府号召,用奖金购买国家公债。待公债期满,钱学森将这笔连本带息的1.15万元巨款全部捐献给他所任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改善教学设备之用,助力科教事业发展。当时许多力学系同学负担不起价格昂贵的计算尺费用,钱学森发现后立即让学校用这笔奖金给每个同学配一把计算尺。现在力学所内的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的多宝阁中还保留了一把计算尺。

钱学森生前最大的一笔捐赠发生在1995年。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奖金为100万港币。钱学森委托秘书将这笔巨款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支援我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古之学者将“立德、立言、立功”视为人生“三不朽”。钱学森是为中华民族崛起建立不朽功勋的人民科学家。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钱学森始终以追求真理、服务国家为己任,“把群众的口碑当作自己的无上光荣”。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身上体现出的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学智慧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集中写照,是后继者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