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1919—2005)。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7月6日逝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等。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提出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理论和晶体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并预见了晶体光学声子和电磁场的耦合振动模式,被称为“黄散射”和“黄方程”;提出并发展了由晶格弛豫引起多声子跃迁理论(包括光跃迁和无辐射跃迁),被称为“黄一佩卡尔理论”提;出了有效解决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模型,并阐明其光学振动模式的要点,被称为“黄一朱模型”。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成为该学科领域的第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 曾获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基础研究,也应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值。”黄昆的一个朴素信念是,“做基础研究,花了钱就应该相应地的在科学上作出贡献。”
“黄先生这辈子只申请过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昆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回忆。
1986年,黄昆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位置退下来之后,带领理论组11位研究人员,申请了一个面上项目,为期3年,共2万元。
“项目完成得极好,出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在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朱邦芬说。
经费少,黄昆总是千方百计让“好钢用在刀刃上”。经费多,他更是遵循“一钱不落虚空地”的原则。每当拿到国家科委下拨的大笔经费时,他都如履薄冰,为此写下了4个字:睡不踏实。
“担任所长期间,由于国家重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下拨到研究所的经费较多。尽管这些经费不是他自己用,而是研制器件和材料的研究室用,但黄先生唯恐经费用得不合适,没做出预定的成果,浪费了人民的血汗钱。”朱邦芬说。
当年,黄昆特别欣赏实验人员在独特想法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地搭建实验装置,再做出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他对有些人只依靠昂贵的“洋设备”,做些测量工作不以为然。
“黄先生对自己的钱却不在乎。”朱邦芬说,“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占国家一丝一毫便宜。他把补发的两万元工资全都交了党费;从不领取出国的置装费和补助费,大量国内外工作信函的邮资全都自己支付;因私事不得不打电话和用车时,必定交费。”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按规定,黄昆可被定级为“一级教授”,但他主动要求定为“二级教授”,觉得自己与饶毓泰、叶企孙、周培源等老师拿同样的工资,于心不安。
1984年,黄昆作为“斯诺教授”访美,他省吃俭用,用外方资助生活费节余的钱购买了一台全自动幻灯机及调压器,用于半导体所对外学术交流之用。1986年2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固体物理研究所邀请他参加庆祝弗洛利希80寿辰学术会议。结果,黄昆把外方提供的生活费近80%节余下来买了一台电子打字机,供半导体所外事同志工作用。
黄昆多年来致力于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可以说,他在认识物质世界方面是极为富有的;然而,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就恰恰相反,十分俭朴和恬淡。他身居简室,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凡是去过黄昆家的人,无不为他的简朴生活所感动。